著名人才学家王通讯:我国人才研究影响正日益扩大
分类:新闻资讯 发布时间:2019-03-22 22:10:04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人才学发展走过一个什么样的历程?当前我国人才研究在国际上处于什么地位?最近,《中国人才》杂志采访了我国人才学创始人之一、著名人才学家王通讯。

华夏智鼎(北京)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荣誉技术顾问、人才学专家王通讯接受《中国人才》杂志采访,内容如下:

著名人才学家王通讯:我国人才研究影响正日益扩大

1(8).png

《中国人才》记者 张圣华

人才学专家王通讯接受《中国人才》杂志采访, 《中国人才》记者 李向光 摄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人才学发展走过一个什么样的历程?当前我国人才研究在国际上处于什么地位?最近,《中国人才》杂志采访了我国人才学创始人之一、著名人才学家王通讯。

问: 请问,一个学科的成立,应该有怎样一个标志?

答:一般而言,国际上认为,一个学科的建立应该具备四个条件:一是要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学者,二是要能够登上大学讲坛,三是要有发表此类文章的学术刊物,四是要有以此为研究兴趣的社会组织。这些年来,如上一些条件我们都已具备。所以,目前人才学已经从三级学科上升到二级学科。这是国内广大人才研究者和人才工作者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实至而名归。

问: 人才学作为一个新的学科体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答:这就好像盖房子,你首先必须准备大量砖石,还需有一个大致的体系结构的设想,还要有自己独特的建造风格。这些年来,包括我在内的一批人都在为此而思考、而努力。学科基本概念就好像一块块砖石。举例子来说,什么叫“人才”?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在《人才学通论》里我给出的定义是“人才就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做出了较大贡献的人。” 这里突出了“创造性”“进步性”和“贡献”。有的人也提出了自己的定义。不同怎么办?这不要紧,可以争鸣、讨论。比如雷锋是不是人才,是什么人才,当时认识不大一致。1981316日我在《人民日报》发文说:人才是个集合的概念,而具体的人才是有多样性和层次性的。依人才类别之不同,其创造性表现的方式也不一样。鲁班的创造性表现在他高超的建筑艺术,雷锋的创造性表现在以其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开创了一代新风,影响了千万青年,成为全国人才学习的楷模。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如若以人才的主要贡献来分类的话,雷锋是一个杰出的道德性型人才。” 基本概念如砖石,砖石出了问题,建筑肯定倒塌。80年代,国家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致函于我,要求提供人才学学科基本概念,我联合国内叶忠海等几个学者为之提供了几十个最重要的名词概念。

所谓体系结构,就是学科的理论框架。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学者提出的有代表性的框架有三种。一种叫“一脉三说”,即由一条思想修养主脉贯穿起人才成长过程、人才成长要素、人才开发方法而构成,以人才成长和人才管理为主体,构成人才理论雏形;一种叫“一轴四论”,即以“创造性”为主轴,生发出基础论、成长论、发展论、开发论,围绕主题,多方吸收,自成体系;一种叫“一线三观”,即以一条“历史唯物主义”为主线,统御微观的“人成其才”、中观的“人尽其才”以及宏观的“人才辈出”。19859月,由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王康和我出面,牵头主编《人才学基础》,集中了当时国内人才学研究骨干叶忠海、于文远、彭文晋、王建新、李树喜等,联合攻关,共同完成了一项学术价值较高的集体创作。

至于“建造风格”就是写作风格、文风格调了。大家追求的目标是既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又借鉴学习世界先进文化、多学科科学理论。

问: 这之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又有了新的发展吧?

答:是的。进入80年代中后期,人才战略研究兴起。我最初是1984年与人一起研究我国西部人才战略,到了19881989年参加并继而主持了国家计委下达的国家人才发展战略课题。也就是说,我们是提前很多年为实施国家人才战略进行了预热研究。包括什么是人才战略、人才战略的构成、人才战略的制定、人才战略的阶段、人才战略的智慧等等。毫无疑问,人才战略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当代人才研究的内容,拓展了人才研究的领域,特别是为人才研究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与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切入点。这样,当2000年党中央提出“要实施人才战略”的时候,我们很快就上手了。我可以强调指出,中国的人才战略研究是世界没有的,是中国人自己独创的。国人应该有自己的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就学科体系而言,至今又有那些变化呢?

答:除了“人才战略”这一块,新增添的内容还包括了“人才价值”“人才生态”“人才配置”“人才权益”几个部分。我认为,这都是人才实践不断前进推动人才研究日益深化的结果。人才价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要以价值回报价值,这样才能集聚人才、留住人才。人才生态指的是人才在一个区域里的分布与生存状态。我们的目的是构造一个适合人才发挥作用的好环境,以激发人才的创造潜能。人才配置是一门大学问,配置得好,人才以一当十;配置得不好, “老牛落进水井中,有劲使不出来”。人才权益过去研究很少,如若加以关注,能够出新彩。

问:人才学到底属于哪个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

答:按照现行颁布的标准,人才学既属于管理学下属的二级学科,又属于社会学下属的二级学科。当时考虑,多几条路发展有好处,有利于学科发展。按照我的想法,放在社会学下比较好。这是因为,过去我国著名的人才学家潘光旦先生就是研究社会学的,而且成就卓著。第二,放在社会学下,视野广阔,有利于学科拓展,而放在管理学下,难以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人才学的人,应该具备较广的知识结构,最好是复合型人才。如果个人才能不够,可以实行人才组合,通过团队建设完成。

问:人才学研究的难点重点在哪里?

答:我认为,难点重点在人才规律上。当然,人才规律是分层次的,有宏观规律、中观规律、微观规律之分。无论哪一个层面,哪一种规律,能够将其揭示出来都是不容易的。正如毛泽东所说,社会科学规律不同于自然科学规律,它强调的是“基本如此”,就是大多数情况下就是这样。这些年,国内学者总结提出的人才规律大致有“最佳年龄规律”“十年周期规律”“综合效应规律”“聚焦成才规律”“扬长避短规律”“累积效应规律”等等。要想在这方面有所突破,需要广大学者不断努力,要立志有所作为,为国争光。为此,我有一个小的建议,就是一定要在科研方法论上下深功夫。方法论上如有突破,将大有益处,呈现全新的局面。

问:当前,国际上的人才研究动态如何?

答:国际上的人才研究一直比较热,这是人才作为一种战略资源一直深受关注的必然。但是,他们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往往与我们不一样,各有各的特色。美国上世纪早就开展了对天才人物的研究,对科技人才的专门研究,这些年则对准了硅谷。美国学者认为,人才研究固然重要,人才制度建设更为重要,所以在这方面花了很大力气。最近美国出版了《天才地理学》《创意阶层的崛起》《人才资源管理大数据》等新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还成立了人才管理协会,出版了《人才管理手册》,而且每年都举办学术活动。这与上世纪只研究“人力资源”已经大不一样。最近英国出版了一本《包容性人才管理》的专著,突出强调人才概念蕴含的人才多样性,其实就是主张对待人才要有宽容的态度,这与我们国内讲的道理一模一样。中央强调的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说透了也是这个道理。还有一本书名叫《才经》的书,作者是阿根廷人,说明国际人才研究者的队伍在不断壮大。总之,世界上的人才研究热,持续、持久,而且相互影响。

前一段时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我们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一位副部长前去解释中文“人才”的含义。他们已经决定将中文“人才”列入联合国的工作语言。这是一条利好消息。因为这反映出中国的人才研究影响正在日益扩大。

问:听说您曾经为近百位人才研究者撰写过著作序言,是真的吗?

答:不到一百也差不多了。为了加强人才学学科建设,必须要有年轻力量接续下去,薪火相传。为了这样一个目的,我特别注意留心发现和支持有发展前途的年轻人,方法之一就是为他们的作品写序,这成了我的一项天职。湖南省一位原科协副主席杨敬东,把我在几十年中不同时期写下的序言搜集起来,出了一本书,并撰文《今日山花昨日风》对写序之事进行了专题研究,这也算一件新鲜事。 

问:您一生致力于人才研究,40年不停步,是什么力量在支持着您?

答:早在1985年,我就在我的著作《宏观人才学》封面折口上留下这样一段心语:“把我的一生贡献给伟大祖国的人才开发事业”。几十年来,我初心不改,一直坚持这样做。2008412 日,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大奖组委会为我颁发了2007-2008 “第三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大奖”,颂奖词题目为“开山学者”,那上面说:

 “开山,词书上有四个注解:开山筑路、打开禁地、创立学术流派、名山建院。王通讯研究员作为一个学者和开山对应的记载:中国1979,与人合作发表人才学研究的开山之作,使‘人才学’犹如一道闪电,冲破了被文革封闭了的‘人性’和‘自我’的 禁地,为千百万青年人打开了成才之路。从此,人才学研究畅行中国大地,自我设计、人才流动,创造力开垦,走入中国的词典。一个开山学者,以他的睿智和勇气,成功地站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历史的地平线上,成为中国人才学理论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和目前国内最有影响力的人才学者。我们祝愿王通讯研究员,及早实现开山词书上的第四个注解:名山建院,建立一座人才科学的宏伟大厦。”

我一直在为此而努力。

 

(来源:中国人才杂志2019年第2期)